百擎大數據
對于網絡輿情事件而言,有人認為從輿情爆發到平息,一般只需要七天左右。對此,一些涉事主體在應對網絡輿情時,會產生誤區,易做出偏頗的做法。
一、一些輿情涉事主體認為,既然存在“七天傳播定律”的說法,那么就靜等七天,將輿情熱度失效,網民被新的熱點事件所吸引當作化解危機的“捷徑”。
因此,一些輿情應對主體常以“進一步調查、進一步處理”之類的回應作為輿情試探,期待新的熱點出現,從而轉移公眾的視線。
二、有些地方還形成了一套“危機公關”的操作流程,雖然回應比較迅速,但往往流于“第一時間、高度重視”等說辭,卻遲遲不見其有實質性的調差與處理方法。
因此,一些媒體將這種應付式的處理方法概括為“表態快、處理慢;發布多、真相少;重道歉、輕追責”或“表態多、后續跟進少;道歉多、問責整改少;調查多、真相公布少”,公眾關切的后續調查成為“半拉子工程”,事件調查結果難覓蹤影?!盎㈩^蛇尾”式的輿情應對被稱作“輿情爛尾”,表現出一些輿情應對主體的鴕鳥心態、僥幸心理。
在信息傳播碎片化、快速化的新媒體環境下,輿情熱點事件頻繁更替,新聞輿論由此出現了“失焦、散光”燈現象,給輿情應對主體“拖冷”新聞提供了條件。
三、有些媒體為迎合受眾需求、追求轟動效應,對社會現象的報道常常流于講膚淺的故事和制造“標題黨”式的“流量新聞”。這類媒體既缺少對熱點事件前因后果的深度挖掘,也沒有對后續調查情況和處理結果進行追蹤,讓公眾看不到事件真相和調查結果。
渲染式的報道對公眾的情緒化表達推波助瀾,磨鈍了公眾對負面新聞的敏感性,助長了一些網民的膚淺認知和情緒化表達,致使其難以形成主動搜尋全面信息的意識和能力,正確理解和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遠遠不足,同時也不具備持續關注某一事態發展、監督事件進程的習慣和意識。
對于“七天傳播定律”,政府、媒體、公眾和意見領袖等都是重要的輿論引導主體,而作為關鍵主體的政府,在輿論引導中應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。對網絡輿情,進行封、堵、捂、壓不可行,寄希望于網民遺忘不可靠,僅靠快速回應也不能滿足輿情引導和應對的要求